查看原文
其他

逝者|主持蘭登書屋40年,創辦《紐約書評》,這只是出版人Jason Epstein傳奇人生中的一部分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2-07-17


Without books we wouldn’t know who we were.

——Jason Epstein


傑森·愛潑斯坦(Jason Epstein, 1928–2022)


纏綿不去的疫情使尋求思想刺激的願望變得迫切。年前編輯部下決心,無論是否得體,也要驚動那位國際出版業著名的實幹家兼思想者、93歲的Jason Epstein,或許能請他給同事們講一次,或許他歷經時間折磨的遠見能給年輕出版同行解答一點兒困惑。然而,農曆年初四一早,出版圈鋪天蓋地的訃告傳來,似乎全世界忽然想起了一個編輯、一個出書賣書的人、一個創辦了書評刊物的人,一個在數字出版浪潮中弄潮的人,一個一輩子只鍾愛書籍和美食美酒的人。


國際主流媒體發布的傑森·愛潑斯坦訃告


傑森·愛潑斯坦(Jason Epstein)生於1928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文學系。1950年代發起了風靡美國出版業的「平裝書革命」(paperback revolution),使此前只保存在精裝書中的永恒文學獲得了平民性,也給平裝版賦予了智性尊嚴,提升了美國公眾的閱讀生活品質;1958年受蘭登書屋創始人貝納特·塞爾夫(Bennett Cerf)邀請加盟蘭登,任總編輯長達40年,出版無數佳作以外,與蘭登的「責任與自由的完美結合」方式也成為美國出版業黃金時代的佳話;1960年代,發起並聯合創辦了集知識容量和美學品味於一身的精英刊物——《紐約書評》雜誌(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歷時六十年屹立不倒,至今仍是首屈一指的美國知識分子讀物;1980、1990年代主持出版了「美國文庫」叢書(Library of America),以歷時二十年的非營利工程確立了美國文學的經典化標準;1990到2000年代發明並推廣了一套以「快速閃印機」(Expresso Book Machine)為終端的電子書加紙書商業模式。2008年,應香港貿發局及香港出版總會邀請造訪香港。2022年2月4日,在書籍環繞中於紐約長島家中去世。


《紐約時報》的訃聞中這樣寫道:「傑森·艾潑斯坦既可以被稱作有商業才華的文學家,也可以被稱作有文學品味的商人,兩者都不錯。他的出版成就恰恰來自其文學天賦和商業直覺的罕見混合。」


這次推送節選自本社社長甘琦女士八年前的口述〈我心目中的出版人〉,以茲紀念傑森·愛潑斯坦。本文原載2013年9月14日《晶報》「深港書評」第B02版,原文責任編輯:劉憶斯。


《紐約書評》(2022年2月10日)




〈我心目中的出版人〉(節選)


甘琦


我認識的差不多最年長的出版人,還屬今年八十五歲的美國出版人傑森·愛潑斯坦(Jason Epstein),不妨多說幾句。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過他的書的中譯本《圖書業:過去、現在和未來》(Book Business: Publish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由我的同行朋友楊貴山翻譯,同行戰友舒煒做過專文介紹。

 

傑森是個活著的奇跡,美國讀書人沒人不知道他。「二戰」後不久他才二十歲出頭,就掀起了美國「平裝書革命」,讓美國第一次出現了體面的平裝書,之前的紙皮書都是只能在雜貨店販賣、進不得書店、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廉價口袋書。他的舉動固然受到英國企鵝平裝本的啟發,但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推出一種迅速普及的形式,無疑證明了傑森的實戰天賦。

 

然而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傑森漫長的出版生涯里做過無數好事,在蘭登書屋(Random House)擔任數十年總編輯只是其中有限的一部分。他最早發現納博科夫的才華,並在他編輯的書訊上發表了《洛麗塔》(Lolita)節選,乃至後來因為他所服務的雙日出版公司(Doubleday)不肯出版《洛麗塔》全書而掛冠離職;他慧眼識別了簡·雅各布斯的革命性觀念,把《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從一篇文章打造成影響世界的城市研究經典,這樣的事不一而足。他還歷時二十年,以馬拉松的耐力出版了使美國的文學成為後來的「美國文學」的「美國文庫」(有意思的是,這套醒目的黑皮書系上世紀九十年代由董秀玉任上的三聯書店出版中譯本,此時該書系業已修成正果,據說美國使館還慷慨撥出五萬美元文化推廣資助,當然,政府總是以追認取勝);他甚至還趁著六十年代紐約出版業罷工的一個閑暇下午,與友人一同創辦了《紐約書評》,挽救了美國民眾的閱讀趣味。可惜我個人少有機會分享他的閱讀趣味。記得一次剛看完轟動紐約的英國話劇《烏托邦彼岸》,興奮地跟他聊起,他斷然說:Tom Stoppard文風做作(pretentious),我可受不了。

 

傑森在蘭燈書屋辦公室,1968年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更有意思的是,傑森七十歲上,正值九十年代後期互聯網興起,他似乎全然不知老之將至,率先設計了基於互聯網平台的紙書終端,就是按需印刷的Espresso Book Machine(圖書快速閃印機),這部機器三五分鐘就能印裝出一本標準紙書,拿到手里還熱乎乎的。然而,深邃的理念卻在後台。傑森設計的商業模型實質上是要集合全球數字版權,以簡易的PDF文件,使任何語種的書籍都能在任何有機器的地方快速印出。中大社就請傑森在美國的公司印制了三本勞思光先生的《危機世界與新希望世紀》,和中文原書幾可亂真,而過程僅僅是我的同事Kingsley發了個電子郵件。它的文化意義正好符合傑森作為出版業思想家所倡導的「保存人類的常備書目」(或重版書目,backlist),因為他相信書籍是人類文明最深刻的「集體記憶」載體,人類應該自覺保護它不被碎片化。這部機器的專利權數年前被中國出版集團引進,中文取名為「閃印機」,但從各種信息看,好像只強調了它的終端功能,主要也是用於自助出版,後台功能似乎被忽略。當然,我的了解未必準確,就算準確,也不奇怪,世事往往不是陰差陽錯,就是將錯就錯。

 

大概姜終究是越老越辣,傑森身上匯集了出版人的多重素質:尖銳的智性、豐富的感性、企業家天賦、文字品味、寫作才能。最奇的是,他還做得一手好菜,前幾年專門出過一本書,書名就是《吃》(Eating)。其實中外好出版人多擅吃,Jason就曾親自下廚宴請過我們全家,可惜菜式我全忘了,只記得席間我們大談美國攻打伊拉克和Burton Watson翻譯的蘇東坡詞。我對美味的記憶只剩下抽象概念,以及餐桌上方大大小小依次排列的鍋。

 

Eating: A Memoir

A. A. Knopf (2010)


那次聚會後,兒子把一把玩具水槍忘在傑森家,一年後我再次拜訪,他把那把水槍遞給我,仿佛我們前一天剛來過。

 

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出道前曾拜訪過傑森富於傳奇色彩的家(他所住的建築與九十年代格林威治村居民抵制城市重建的運動有關),傑森也曾力促美國傳統出版業積極與亞馬遜合作,然而雙方未能談攏,甚至日後對簿公堂,僅僅證明了傑森無奈的遠見。

 

那麽傑森的快速印書機及其商業抱負背後的文化抱負,未來又會是怎樣一番結局呢?記得2008年我到紐約拜訪他,他牽著那條大狗,帶我散步到格林威治村的McFeely獨立書店,那里有一台他的快速閃印機。路上我問他,你想過Espresso Book Machine可能會失敗嗎?他反問我:你想過地球明天可能會毀滅嗎?

 

傑森的光芒也許越來越被這個聲光電化的時代所幹擾,但對我來說,他的光芒始終是恒星的光芒,就算白天用肉眼看不見。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
近期推送:➤ 講座視頻|與單偉建對話——金錢攻略:亞洲私市股權投資深度觀察➤ 製作部:若你從未留意到排版,就是對我們最好的讚美 |「出版社真相」連載之三 年度書單|港中大出版社2021精選書目➤ 王賡武回憶錄《心安即是家》獲香港書獎|附第十四屆香港書獎名單➤ 港中大出版社珍藏簽名本 石川禎浩獲第25屆司馬遼太郎獎,我們採訪了他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北島 | 錢穆 王賡武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